|
PM2.5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有多严重?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与PM10等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物质的总表面积,通常数值越大吸附能力越强),比PM100、PM10都要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细菌、病毒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自从美国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有关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便层出不穷。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统计,共有两千多项研究指出,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PM2.5。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微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同时,PM2.5至少给中国和印度分别带来了占GDP总量3.6%和2.2%的经济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便在欧盟国家中,由于暴露于人类活动产生的PM2.5,人均期望寿命也减少8.6个月;同时,每年全球有两百多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微粒而死亡。 美国癌症协会(ACS)和哈佛六城市研究结果,均属国际上对PM2.5最权威的研究,这些研究均表明PM2.5的长期暴露与死亡率的上升有很强的相关性。Schwartz等研究者发现,当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研究对象的总死亡率将上升,肺炎、心脏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死亡率上升的效应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Dejmek等对孕妇进行研究发现,高浓度的PM2.5条件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 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短期的PM2.5暴露会引起健康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减低。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最敏感指标,它的减少与心律失常及心脏病猝死等密切相关,可视为心肌自主功能紊乱的一个参考标志。而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大鼠试验,也发现了PM2.5对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可能是其心血管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1982年时,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其时招募了120万参与者,随后进行了长达16年的随访,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这篇论文详细表述了死亡率升高与PM2.5的关联——“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时,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患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患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时,曾做过一个估算:“如果PM2.5达标,全美每年可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 |